丁汉院士长期从事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突破了多轴联动高效加工的关键技术; 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保证了复杂工况下无颤振高效加工;提出了机器人操作规划的空间几何推理方法,研制了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丁汉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Sune Svanberg,瑞典籍,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和瑞典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院士,曾任诺贝尔奖物理奖评委会委员10年(其中2年担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雷达、生物医学光学和气体散射介质吸收光谱等,是挪威Neo光电公司、瑞典Opsis 公司和GASprox公司等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
Kamran Behdinan博士现任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教授。他是加拿大国际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及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汽车领域的多功能轻型结构设计及开发、纳米材料增材制造、纳米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多尺度模拟。他指导过32位博士、120位硕士和40位博士后研究员和学者。他还发表了370多篇同行评议的期刊和会议论文,以及9本书的章节。Kamran Behdinan博士于1996年获得维多利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在学术和工业界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卡姆兰(Kamran)于1998年被任命为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的学术人员,在2002年任职并晋升为副教授,随后在2007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航空工程计划主任(02-03),以及新成立的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创始主席(07/2003 – 07/2011)。Behdinan博士在庞巴迪宇航公司和加拿大普惠公司的赞助下于2010-2012年担任“工程设计与创新”的NSERC设计主席。 Behdinan博士于2011年9月加入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担任教授一职。他是“多学科设计与创新”设计主席,由多伦多大学、NSERC以及13家公司(包括庞巴迪宇航公司,加拿大普惠公司,联合技术宇航系统公司,麦格纳国际公司,霍尼韦尔公司,加拿大SPP飞机公司,福特公司和多伦多DRDC公司等)赞助。他是“多伦多大学多学科设计与创新学院”的创始主任,该学院是与大型航空航天和汽车公司合作的。 Behdinan 博士是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前会长,曾任高性能计算虚拟实验室(HPCVL)技术委员会和奖学金委员会成员,以及加拿大航空航天研究所(CASI)设计部成员。他是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多功能轻型结构高级研究实验室”的创始主任和学术带头人,该实验室由加拿大创新基金和安大略研究基金资助。
程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系主任兼制造系统首席教授,从事超精密加工与微纳制造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刀具、高精度高速电主轴、超精密机床多尺度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机床精度测试与评定方法、低碳制造等。程教授在静压轴承设计理论及其精密加工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首次将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了智能静压轴承设计系统,该系统前后被英国、韩国和南非等国家的一些公司和大学采用,在微细磨削加工机理与精度控制、复杂零件的精密加工与检测一体化技术和基于因特网的智能设计系统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先后在英国和德国的多所高校讲学,并为多科国际机械工程刊物的论文评阅人。1992年获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摩擦学青年奖提名,在1997年作为会议副主席主持英国全国制造工程大会。
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微小卫星总体设计、航空航天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 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隐身微小卫星,及五颗立方体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项。
陈卫标,中国海洋大学物理学博士,1995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博士课题研究,1998-2000年在日本千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为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与应用系统实验室研究员,主任。兼任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激光遥感和空间全固态激光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激光遥感、遥测技术在航天、大气和海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空间全固态激光器、多普勒激光雷达、海洋探测激光雷达等国家级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