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为江苏特聘教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1年考入东南大学少年班,先后在东南大学获学士(1995年)、硕士(1998年)、博士学位(2001年)。
主要从事机电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非光滑控制理论,干扰观测控制理论及其在多类机电系统应用等方面研究,负责完成科研项目五十多项,研究成果已经为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SCI检索论文200多篇,谷歌学术引用33000+。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均排1),国际学术论文奖9次,获得机电系统领域著名国际学术奖项-永守赏,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17-2024连续8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2015-2023连续9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全球机器人杰出科学家、2024年度科技领军人物、世界人工意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理事,CAAI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专委会主任和副主任,一直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深耕于智能机器人领域,首次提出机器人场合、场所认知的思想、最早开展机器人自然语言交互式导航、多粒度融合理论、自发育DNA可持续连续学习神经网络、机器意识觉醒研究,开发了首台自主连续跳飞扑翼机器人和三栖球形机器人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重点、重大研究计划等各类项目 50+项;在 IEEE 汇刊、顶会等发表论文 100+篇,受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著作 4 部、江苏省重点规划教材 1 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4件, PCT 5 件(美国专利);40 余次受邀担任国内外知名大会主席、大会/主旨报告人;组织了第11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等;成果在中船集团 716 所等企业转化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获国际、省部级、军队、学会奖10余项;当选国际顶刊 IEEE 汇刊 TFS 及顶会 IROS 和 ICRA 编委。

东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硕士和博士,IEEE高级会员,目前任东京农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兼校长助理,福利研究所人类与动物互动资讯研究单位主任。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英国皇家学会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通信和信号处理小组访问学者以及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电气工程系访问教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特别强调大脑和生物医学信号分析、脑-计算机接口和人-动物交互。他是《用于知识提取和信息融合的信号处理技术》(Springer,2008年)的合著者,也是《用于脑机接口的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IET,2018年)的主要合著者。田中教授曾担任多份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客座编辑,包括《IEEE Access》、《神经计算》、《IEICE基础学报》、《计算智能和神经科学》、《IEEE神经网络和学习系统学报》、《应用科学》、《数据科学和适应性分析进展》和《神经网络》。

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吉林大学人形机器人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十五岁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中英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近年来在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入选IEEE ICRA 2024 New Generation Star Project。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模式识别和智慧系统的研究,在智慧气象、智能驾驶、类脑计算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应用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积累。目前,在IEEE Trans.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CAA JAS等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40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授权8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以及头部行业企业委托横向项目4项,获2022年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会评专家、《Neurocomputing》期刊副编辑、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和江苏省自动化学会自主无人系统专委会主任委员,是IEEE TC、IEEE TCAS、IEEE TNNLS、IEEE/CAA JAS等知名期刊审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师从丁汉院士和熊振华教授。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曾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奖、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参与并负责人形机器人项目研发,包含全身稳定性平衡控制、具身智能算法开发及多模态大模型交互等。发表包含一区Top多篇SCI论文及发明专利,于2023年赴美国西雅图做国际学术报告。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所第一党支部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并任苏创联世界名校校友首席联络官、南京产经顾问专家库高级顾问专家等。

王功洁,北京度量科技有限公司CTO,具有十余年动作捕捉技术研发经验,擅长动作捕捉、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视频监控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管理。通过对光学动作捕捉技术的深入研究,致力于解决机械自动化控制中的关键问题,推动了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在机器人与无人机领域的应用,包括室内定位追踪、人形机器人、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机械臂定位、人机交互、外骨骼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以及运动控制与规划等关键方向,更致力于在行业内进行科普,提高光学动作捕捉技术的认知度和应用频率,促进了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博士,长期从事机器人作业技能学习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项目等4项,主导研发了机器人装配作业演示编程系统、基于国产计算芯片的机器人智能作业系统;参与研发了多款轮式移动双臂操作型工业机器人,可自主完成商品拣选、高精度装配作业,在汽车装配、实验室作业、商超服务等多场景进行了落地应用。在环境细粒度高保真快速重构、高精准物体检测与位姿估计、跨构型人机动作映射学习、视力融合操作技能学习发育、低延迟远程遥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发表IEEE TRO、IEEE RAL、ICRA、IROS、CCC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8项。

目前担任微分智飞(杭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AI研究员,本科、博士均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两次荣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在TMC、INFOCOM、ICDE等CCF-A类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2021年KDD最佳论文亚军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