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家。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
他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和智能制造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本。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生物设计与制造(英文)》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主编。他在电液控制基础理论、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盾构和电梯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形成了“理论-元件-系统-装备-应用”完整的技术路线,对我国机电液装备的自主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方向还包括智能制造和生物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排1)和二等奖(2003年,排1),201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约瑟夫.布拉马奖,2021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罗伯特E.柯思基终身成就奖。
长期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其中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发明36件。培养硕博士40余人。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彦敏研究员长期从事焊接技术研究、科研管理和机械行业管理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制造业领域战略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项目包括:“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机械工业强国战略研究”、“创新设计战略研究”和重点项目“设计竞争力研究”、“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下的PLM技术、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ES技术,大型设备的远程诊断、产品数字化开发技术。陈明,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下的PLM技术、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ES技术,大型设备的远程诊断、产品数字化开发技术。
主要从事微纳光学与新型显示的理论和基础应用研究,包括3D 显示、抬头显示、近眼显示、微纳制造等。开展了关键器件、制备方法和系统集成的链条化研究,研制了全息抽样3D 显示系统、信息密度渐变宽视角3D 显示系统、全息抬头显示器、虚实融合真3D 显示器等。
参与和主持过多项大型网络通讯工程,如大型企业全球网络与数据中心/私有云,银行骨干网和私有云/混合云、大学园区与智能校园。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 支持客户数字化转型,对 IT 整体网络、企业混合云架构、智能工厂等领域有深入理解。连续 4 年作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专家评委,支持 SDN 教材编写与推广。作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支持客户数字化转型包括智能工厂,供应链管理变革等。
长期致力于盾构技术创新、装备智能化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是我国盾构自主化研制开拓者之一。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资委央企攻关任务各1项,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累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奖项。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总体设计与集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物联网、AI智能技术应用等。主持完成4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研制7项高端电力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建成2个高端电力装备智能工厂、1个行业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完成工程机械5G+协同制造平台;参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版)》、《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数字化车间通用技术要求》等论著和国家标准等。